栏目分类
热点资讯
陈玉成率10余万精锐,为何会在挂车河之战中被2万清军大败?
发布日期:2025-02-05 07:22 点击次数:92
陈玉成,他算是太平天国晚期的一个顶梁柱。
他勇猛无比,带领的部队个个都是精兵强将,每次打仗都能赢。
不过,在挂车河那一战,他带着十多万人跟清军干了一仗,可最后呢,被打得落花流水,惨败收场!
再说这次战斗,根本就不是那种“久攻不下”的情况,而是直接在正面交锋里被打得落花流水!
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?
【志在必得的陈玉成】
1860年那会儿,清朝的军队动手打安庆了。
太平军想解安庆的围困,想了个妙招,就是围魏救赵的办法。陈玉成和李秀成两个人,带着兵马分成两路,一路从江的北边,一路从江的南边,一起攻打武昌。他们这么做,就是想让湘军从安庆那边撤回来。
不过,说到陈玉成,他现在的任务是西征武昌,而且他是全力支持的。但问题是,那时候清军在皖北的兵力很多,分布得还特别广。要是没法给清军来个狠的,那以后陈玉成西征武汉可就麻烦了,后路都得被堵死!
因此,陈玉成得先在皖北拿下几场胜仗,心里才有底去西边打仗。
所以,陈玉成打定主意,要先在皖北干漂亮一仗,让那儿的局势松快松快,接着再浩浩荡荡往西打过去。
陈玉成原本的计划呢,是先挑软柿子捏。
后来,陈玉成试着攻打寿州、舒城还有六安这些地方,但都没能成功拿下。
很明显,敌人虽然不强,但只要他们愿意死守,陈玉成就得硬着头皮打硬仗。可眼下的情况,陈玉成压根儿没那个安稳攻打的条件!
接着,陈玉成把注意力转到了桐城上。
没错,攻打桐城外面的敌人,这主意挺棒的!
桐城那会儿还在太平军的控制下,陈玉成没必要去硬碰硬打攻城战。相反,他选择的是去攻打那些驻守坚城的敌军!
因此,陈玉成得赶紧把事儿办了,速战速决!
敌人虽然挺厉害,但看起来他们的安排好像出了点岔子!
进攻桐城的主力军,主要是多隆阿带领的部队。
不过,多隆阿部的拿手好戏是骑兵作战。
桐城周边地势零散,到处都是沟沟渠渠,这样的地形对骑马和步兵作战可不太有利!
敌人虽然很厉害,但他们很难使出全力,因为地形对太平军太有利了!
不管怎么说,打桐城外面的敌人,绝对是个好主意,没啥坏处!
好吧,那就决定去桐城啦!
陈玉成调集了大批军队,说是有“十几万人马”,打算在桐城大干一场!
可能觉得自己力量还不够强,陈玉成特地请来了捻军的龚得树和孙葵心两部人马帮忙打仗!
陈玉成那是势头正猛,信心满满,非要拿到胜利不可!
【陈玉成的作战企图:筑垒联营,稳扎稳打】
陈玉成觉得,桐城这地方地形太散,到处都是沟沟渠渠,骑马步兵在这儿挺难打的。
所以,陈玉成打定主意,要用“建堡扎寨、联合扎营”的战术,到处建营地,一步步往前推进,打算先做到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。
接着,陈玉成在挂车河、望鹤墩、香铺街这些地方,还有尊土庵和棠梨山,建了40座营地,一点点地往前推进。
这段时间呢,多隆阿和李续宜他俩压根没来跟咱们打!
所以,陈玉成慢慢地把战斗的范围扩大到了挂车河那边!
看上去,陈玉成似乎在按部就班地推进,可实际上,情况已经悄悄有了些不同。
陈玉成到这里,目的不是死守城池,他是想来找个机会跟对方大战一场的。
那这样的话,看起来咱们得把兵力集中起来,专门用在那些能一锤定音的战斗上。
然而,表面上看,扎营联防挺保险的,但实际上,大批士兵却变成了“木头兵”,动弹不得。
再说了,陈玉成打算靠建立营垒来让防守更稳固,这主意其实不太靠谱。
陈玉成还没到桐城,守军就已经开始动手,他们用石头垒起防御工事,想挡住多隆阿的进攻。可多隆阿这家伙,打了好久的仗,早就琢磨出一套办法,就是“步兵正面攻石垒,骑兵旁边打配合”。这一招真管用,他的军队一次次地把那些石垒给攻破了!
就这样,战场一点点往西边推移,战况很快就有了新转折!
【试探】
挂车河成了两军交战的分界线,他们就在河的两边面对面僵持着。
陈玉成先动手探探虚实,直接派了几千人过河去挑衅!
这时候,陈玉成带着全部人马,都跑到河东那边排好队了!
很明显,只要有那么几千人稳住了脚跟,后面的大军就能跟着顺利过河,一下子就能打败敌人!这事儿简单直接,就是人多力量大,一鼓作气拿下胜利!
不过,多隆阿可不是好惹的,陈玉成带兵渡河,结果碰了钉子,灰溜溜地撤回来了。
接着,陈玉成决定在望鹤墩加建防御工事!
接下来,该清军出手摸摸底细了!
陈玉成在望鹤墩建起了防御工事,这时候多隆阿还是采用他那套“步兵主攻,骑兵辅助”的战术。他把军队分成三路出击,骑兵冲锋在前,又把太平军给打败了!
探索告一段落啦!
【清军定策】
经过一番你来我往的琢磨,咱们也不清楚陈玉成到底摸没摸到什么底细。
不过,多隆阿确实发现了一些东西。
这次尝试性的攻击透露了两个信息。
1、太平军的“建堡扎营”方法挺死板,效率也不高。
太平军建堡垒那会儿,清军从三个方向猛攻过去,居然打赢了,之后还轻轻松松地撤回来了,都没怎么费事儿。这事儿说明,陈玉成那“建堡垒连成片”的战术,反应是真的慢!
多隆阿那套“用正规军攻堡垒,骑兵随时支援”的打法,对付陈玉成还是挺管用的!
在太平军建的众多堡垒里头,望鹤墩那可是精心打造的一个。清军连这个都能轻松拿下,对付其他石头堡垒,那还不是小菜一碟!
搞清楚了陈玉成军队的状况后,多隆阿和李续宜两人就商量好了怎么打仗!
他们俩商量好,打算“一路人马从挂车河出发,另一路人马从新安渡动手,两边一起攻打,来个上下包抄”!
计划一敲定,天刚蒙蒙亮,清军就开始反击了!
【清军的反击1:大正面吸引】
一开始,李续宜把军队分成了八支,队伍长达20多里地,他们从新安渡的两边开始猛攻!
李续宜的军队原先是在后面驻守的,他们就像是“机动支援部队”,一边帮忙打游击战,一边还得配合多隆阿攻打桐城和曾国荃攻打安庆的行动。这支队伍人数有1万。
这时候,多隆阿那边情况紧急,李续宜这支负责“灵活支援”的部队就赶紧过来帮忙,而且还挑起了打头阵的重任。
直接全面进攻,优点在于覆盖面广,所有兵力一下子全压上去,气势汹汹。但缺点也很明显,就是没有深度和后续支援,打不久。
但李续宜其实不用愁持久战,原因是:他原本就是冲着陈玉成来的。
按陈玉成的想法:敌人那点兵马,跟咱们比起来差远了。就这么丁点儿人,现在还搞出这么大动静来攻,瞅着就像是他们的主力部队来了!
所以,陈玉成决定把所有力量都拿出来,大家齐心协力,拼死抵抗。
李续宜的队伍真不是吃素的,特别能打。就这样,他们还是把棠梨山、尊士庵那些地方的营地给攻下来了,一路直冲到香铺街,那势头,简直了,太猛了!
说实话,李续宜能打得那么狠,不光是因为他自己够勇猛,更重要的是陈玉成那边乱了套。
但话说回来,陈玉成的队伍虽然乱成一团,可战斗力还没怎么受损。要是照这么打,李续宜恐怕是顶不住的!
但就在这时,清军发起了猛烈的真枪实弹攻击!
多隆阿的部队,已经上阵了。
【清军的反击2:多隆阿的趁虚袭击】
陈玉成的手下对李续宜那是全力以赴,豁出去拼死抵抗,结果呢,他们前边拼得凶,后边可就空了!
多隆阿马上指挥马队和步兵,分成四股力量,“他们从望鹤墩右边一路冲到香铺街”。
跟李续宜的部队不一样,多隆阿他没把陈玉成建的石垒当成主要攻打对象,反而是“到处冲杀,几乎把敌人全歼”,他主要打的是太平军的精锐部队!
陈玉成一听,心里猛地一紧,立马带着队伍掉头回去迎战!
就在这时,多隆阿让雷正绾带着7营兵马,还有温德勒克西的骑兵从后面突袭,两面夹击陈玉成的部队!
结果,陈玉成手下那么多人,没想到却被敌人给团团围住了!
【跌宕起伏的死战!】
但话说回来,陈玉成还是那个陈玉成,他亲自带着最厉害的部队,拼命打回去!
陈玉成手下有三股精兵强将,分别是小左队、小右队,还有就是孙葵兴带领的捻军部队。
小左的队伍还有孙葵兴带的兵,全都是特别厉害的骑兵。
陈玉成亲自带着小左队和孙葵兴部的两队骑兵,拼命打回去,让原本乱成一锅粥的太平军大队稳住了脚跟,局势也慢慢被控制住了。
局势一稳定下来,人数更多的太平军就占了上风。这样一来,人手不够的多隆阿部队,慢慢就顶不住了!
多隆阿自己动手干掉了几个想跑的将领,催着士兵们拼死抵挡,可局面还是稳不住!
硬碰硬肯定是吃亏的!但要是能给陈玉成来个措手不及,说不定还能翻盘!多隆阿心生一计,他指挥手下最厉害的索伦骑兵,绕开陈玉成的精兵强将,直捣他的侧后方!
但话说回来,陈玉成他就是陈玉成,独一无二!
之前咱们说过,陈玉成手下有三支特别厉害的队伍,其中两支是骑马打仗的,剩下那一支呢,就是火器装备挺足的小右队!
陈玉成心里早就有数,多隆阿会耍这一手,所以他早就让小右队在那里候着了!
结果就是,小右队用猛烈的炮火,把索伦骑兵打得落花流水!
结果,多隆阿这次尝试的反转动作没能成功!
从早上一直打到下午,两边都拼得够呛,多隆阿眼看就要顶不住了!
【清军的反击3:李续宜的集中冲击】
就在这时,李续宜的队伍冲了过来!
李续宜不是也在另一边拼死打仗嘛?他怎么这个时候能赶过来呢?
尽管李续宜的队伍拼劲十足,接连攻下了几个石头堡垒,可就算陈玉成掉头去对付多隆阿那会儿,李续宜手上的兵力还是远远比不上对面的敌人呢!
很明显,李续宜及时做了变动!
太平军人数虽不少,但他们主要是靠着自己建的一大堆石头堡垒,躲在里头死守不放。
陈玉成带着机动部队转身去对付多隆阿后,剩下的太平军大多就只剩下守在堡垒里死扛了!他们主要就是靠着堡垒进行防御。
可能陈玉成打算用一堆密集的石头堡垒,让自己能进能退,好掌控整个战场的节奏!
不过,当太平军的主力部队被调走后,李续宜其实可以做个决定:干脆就别打那些石头了!
所以,李续宜赶紧把能用的兵力都集结起来,火速跑去帮多隆阿一把,他们从后面突然袭击了陈玉成!
陈玉成和多隆阿打得火热,使足了劲儿想压制住对方。可就在这时,李续宜从后面突袭,陈玉成实在是顶不住了!
到最后,太平天国军队垮了,伤亡特别大!
陈玉成没办法,只能撤到桐城那边,龚得树和孙葵心带着的捻军呢,则是朝北跑去了庐江。
陈玉成,这回栽了!
【陈玉成战败的后果】
这场仗打得很快,胜负在当天就分晓了。双方交锋没多久,战斗就结束了,胜负立马见分晓。说起来,这场战斗真是速战速决,一天之内就有了结果。这场仗迅速结束,胜负在当天就有了定论。
这场战斗其实挺低调的,不怎么被人提起。
不过,这场战斗的意义真的挺特别的。
陈玉成在出发远征武昌前,打算通过一场关键战斗来扭转皖北的局势,可惜最后没能成功,以失败收尾了。
所以,陈玉成决定去远征武昌,但这注定是个艰难的任务,因为他得在后方情况紧急、退路又被堵死的情况下行动。
陈玉成那次又搞了次西征,但结果啥也没捞着就回来了。说来说去,原因不少,可最关键的还是因为他们没给自己留条安全的退路。
湘军心里明镜似的,知道陈玉成就算想攻武昌,也是后劲不足,撑不了多久。所以,他们肯定不会扔下安庆的包围不管,急着跑回去救急。相反,湘军能耍点聪明,用更灵活的办法来对付太平军的“围魏救赵”之计。
这么说吧,太平军打算来个“调虎离山”,想引开湘军去救别人。但湘军到底救不救,还有怎么个救法,这些都得看湘军自己的意思了!
而且,这场战斗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:光靠陈玉成一个人,他压根儿没办法直接救安庆!说实话,这次他也就对付了下李续宾和多隆阿,但安庆之战里湘军那边还有曾国荃、鲍超、张运兰他们呢,陈玉成的手头兵力,实在是差得太远了!
哎,说来也可惜,陈玉成从西征回来后,还是主要靠自己硬拼去解围,这样一来,失败也就基本注定了!
这场仗,陈玉成带着远超敌人的大军,跟他们在野外干了一仗,可最后还是输得挺惨。
这背后的原因,其实就两个主要方面。
一开始,陈玉成手底下虽然人马众多,但真要打起仗来,战斗力可就差远了。
陈玉成带领的部队,那可是太平军里的佼佼者,打起仗来特别猛。不过话说回来,陈玉成手下的精兵强将,也就那么几股力量,像小左队、小右队,还有捻军里来帮忙的一些高手,人数真心不多。
这些兵力加一块儿,也就两万到三万人,根本没法跟对面的敌军比人数,咱们人少。
剩下的那些部队,人数虽然挺多,但明显不是湘军的菜!他们根本打不过湘军,就连拖住湘军的后腿都做不到!
所以,打仗那会儿,陈玉成虽然带了不少兵,但老是被人家牵着鼻子走,只能靠着那么几队精兵硬撑着场面!
说白了,就是到了太平天国后期,虽然有了李秀成和陈玉成这两位大将出来挑大梁,他们在指挥上顶替了杨秀清的位置,但问题在于,杨秀清那时候练兵和训练将领的那一套严格方法,现在已经没人用了,新组建的部队战斗力根本不行!
另外,陈玉成在指挥上的表现确实不如对方的将领。
陈玉成光想着“建堡垒连营”,想着先稳住阵脚再打仗。可这么一来,大批军队就变成了不动的靶子,机动兵力就不够了,等于自己把战场主动权给丢了。
多隆阿和李续宜,尽管兵力严重不足,但他们表现得非常主动。他们进攻时既勇猛又有策略,不仅分散兵力,而且相互之间配合得十分默契。
所以,在这场战斗中,奇怪的是,兵力明明占绝对优势的陈玉成部队,却处处处于被动,被打得节节败退!
军队的素质高低和积极主动的态度,比光看人数多少重要多了。
这事儿历史上一再得到验证,以后也还会不断被证实!
